日期:2023-09-25 作者:绩效专家 来源:嘉绩科技
绩效管理的主要价值在于承接战略并推动战略的落地执行,这个命题似乎是不证自明的。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,战略与绩效管理两者脱离乃至分裂的程度之高,却又有点让人瞠目。
战略与绩效脱节普遍存在
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,其年度绩效评价采用非常抽象的“德能勤绩廉”指标,或者其他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指标,也没有做任何具体的分解,各个指标也没有设置可衡量的标准;这种绩效管理的结果可想而知,但企业从上到下倒也“相安无事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很多企业仍然能够保持存在和发展,其原因在于企业往往另外有一个强大的计划管理系统,这个系统和绩效管理两相脱节、互不搭界,或者只与部门或分子公司的组织绩效相关联,且这个计划系统的推动者往往是一个强力的综合管理部门,比如总经办、企划部或战略管理部等,在很多企业中的地位往往还要高出各个部门“半格儿”。
客观地说,“德能勤绩廉”是一个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普适性的评价框架,但具体到每个组织,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细化。单就“绩”来说,必须与组织的战略、阶段目标相结合,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。这就好比人类对“美”的追求是共通的,但是不同国家、时代文化背景下对“美”的具体定义是不同的。
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战略
其实,人资负责人和各级管理未尝不知道战略与绩效脱节、评价指标抽象评价标准笼统的问题。为何这些绩效管理中的基本常识,却无法在一些企业落地呢?原因一定是具体的,但总可以归为如下方面:
一是回避矛盾。
在任何组织里,绩效管理的引入和强化都将对组织内的关系产生影响。这很容易理解的,上级要向下级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要求,不同组织和人员之间要厘清责任、明确内部客户关系,自然就会在不同管理层级之间、不同组织单元之间、不同人员之间产生一定的张力。
这种张力如果是适度的、可控的,是有利于组织发展的,就好比我们在面临某些紧张环境的时候,心跳加速、肌肉紧张,这些都是身体正常的应激反应,是有利应对某些突发情况,比如那个因为一只马蜂的追赶夺得冠军的自行车运动员的故事(此事确实发生在1960年意大利罗马第17届奥运会意大利运动员巴依雷蒂身上)。但不同组织对于这种张力的耐受度不同、控制能力不同,于是一些组织内部的轻微张力就会导致较强的破坏性,类似心脏病人一紧张就可能犯病一样。于是,表面上平安无事的“和谐”成了组织上下主要的追求,这种情况下自然要选择回避矛盾,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。
二是组织根本没有战略,或者战略是模糊的。
这种情形在很多组织也是普遍存在的,大多数组织仍然处于“自然经济”阶段(这里只是借用这个名词),比较典型的是如下几类情形:一是放任自流、惯性发展,滑到哪里算哪里;二是机会主义、游击主义、四面出击、疲于奔命;
三是反复折腾、换一个领导就换一套思路。
而实际上,企业必须是经过“研发”或“设计”的产品,研发者就是企业家。我们知道,小米在很短的时间就发展为巨型企业,这是因为雷军在小米设立前就确定了所谓的“铁人三项”的企业模型,其后的快速发展都是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之下具体的实践展开。而一家好的企业,因为一个有想象力的商业模式,就会吸引来风险投资,利用资本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人才、规范管理、提高效率、快速复制、规模扩张,颠覆市场格局、成为行业巨头。也就是说,现在企业的发展逻辑已经不是简单的内生式自然生长模式了。
对于一家没有战略或者战略模糊(比如口号式战略)的企业,那么其后的各种经营管理行为都失去了基本指南,自然就会出现滑到哪里算哪里、机会主义、来回折腾等各种问题。在这种情况下,去搞绩效管理,自然无所适从、疲劳痛苦、内心受挫、自我怀疑。概括而言,各种看似有违常理的事情,其背后都有合理的逻辑。
如何承接战略
把前面几种情形分析清楚,如何改善也就非常清晰了。
01
深入讨论,统一认识
对战略的分解,其根本在于各层级管理者、员工对于战略形成高度清晰和一致的认知。
很多企业在年底年初的时候,总会将高管团队集中封闭,举行数日的闭门会议,检讨上年度经营管理、制定下年度经营管理计划,在这个会议上制定出各个部门的预算、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,作为下一年度工作的指南。而且,这个会议绝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年会,领导正襟危坐作报告、员工心不在焉台下坐,晚上喝酒K歌使劲搞、白天失魂落魄如梦游,而是事先准备议题和详细数据,相互质询、红脸出汗、集中研讨、形成结论、做出计划,散会后就能够部署和落实。
这种中高层管理团队闭门研讨的方式,非常重要、也非常有效。从时间上,业务暂告一段落,集中讨论定下来下一年的大盘子、关键事项,然后安心过年、来年猛干;从效果上,可以认真思考、深入讨论、形成计划、思路同频,有些企业还会让中层管理者参加,目的就是统一战略认知;从文化角度,可以促进更加开放、独立思考和公开讨论的文化和行为方式;从干部选拔和培养上,还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来识别干部、培养干部,因为讨论的过程可以深入地考察干部的基本素养和人格特质。
总之,具体形式可以是因地制宜、多种多样的,但在一年里花几天时间,切实检讨上一年度经营结果及问题、深入讨论部署下一年度经营计划,是完全值得和必要的。
02
战略分解辅助工具
经过上面的深入的检讨和讨论,各级管理者就应该能够理解组织战略、阶段目标和重点,从而制定出本部门具体的分阶段计划内容。
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,通常会引进一些引导讨论的工具。这些工具其实很多,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关键因素分析法,也称为鱼骨图法,就是围绕战略目标,就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关键成功要素(KSF)逐层分解(多个层次),并最终落实为部门、岗位的具体行动计划。
不管采用怎样的方法,其目的都在于使讨论:(1)沿着特定主题展开而不跑题;(2)更加系统而不零散;(3)覆盖全面而不漏项;(4)分清轻重缓急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。
比如,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,如果公司确定要扩大市场份额、提高营业收入,那么就需要扩张产能、强化营销、开发新品等;与此相匹配,就需要生产部门扩大生产线,营销部门扩张销售布局、创新营销策略,研发部门制定新品开发计划,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人员、培训员工,财务部门需要调配资金,采购部门要开发新的供应商,等等。
进一步,还要将各个指标值匹配起来,通常采用以终为始的办法,从结果倒推,逐项确定,从而使人、财、物、产能、营销能力和营收、市场份额等相互匹配,并能够从时间上相互协调,既能够支撑又不产生浪费,当然适度的资源冗余也是需要的。这个过程看似简单,却绝非不言自明,而必须进行深入讨论、严密部署。
嘉绩科技任务目标分解示意图
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。我曾经为一家石油勘探企业做过管理咨询,初定的主题是研发团队的考核与激励体系设计。
这家企业的基本模式是各研究人员自己报项目,专家评审、立项,期中检查,期末提交成果、汇报、评奖。但经营班子发现,虽然历年来立项不少、获奖不少,但对油气勘探主业支撑不大,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创新,于是试图通过改革考核与激励来改变这个局面。
我们研究发现,问题的核心首先是研发战略的模糊和缺失。
企业在早前,密切追随国外勘探企业技术,方向、目标清晰;但随着研发进入未知的核心区域,追随和模仿的对象不存在了,这时如果没有技术战略的指导,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,研究人员各自行动、立项不少、花钱不少,但却没有方向统一的技术路线、步骤。所以,华为花大价钱引进了IBM进行IPD咨询,核心就在这里。
可以说,工具都是辅助性的,核心仍然是清晰的战略,仍然是管理团队对组织战略的共识、推演和分解;不清楚如何定指标、如何定标准,关键不是所谓的技术问题,而是战略模糊乃至缺失,或者缺乏深入的讨论。
03
与绩效管理衔接
有了上面扎实的分解过程,转而形成各层级的绩效计划就相对简单了。就像上面所描述的,围绕扩展市场份额的目标,各个业务部门的任务是清晰而明确的,在转化为指标或动作、标准也就容易符合SMART原则。
还按照上面的例子,人力资源部门要配合产能扩张、新生产厂投产,确定好不同类别岗位人员的数量,需要多少不同工种的生产线工人、多少中基层管理者、考核和薪酬制度是否要优化,等等;进一步确定新招聘人员数量、内部人员选拔调配安排、以及不同类别人员到位时间、任职资格标准、培训安排、培训考核等等;而要完成这些任务,就需要进一步的管理动作,比如按照招聘的有效性选择招聘渠道,编制分类别人员培训课程、选拔内部培训师等等,所有的工作都有清晰的战略指向和具体可执行的标准。那么在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,员工工作的目标导向性更强,也就容易进行相应的评估。
其实绩效管理就是,做什么工作就写什么计划、怎么做就怎么评估,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是制定和分解计划、过程跟踪、解决问题,评估只是阶段性的检讨、为绩效改善提供依据。绩效管理的最大敌人,就是战略不清晰,甚至是为了绩效而绩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