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效管理:变化太快,计划没用了?

日期:2022-03-28


在与很多企业交流绩效管理业务的时候,很多HR提出,现在内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了,计划赶不上变化,做了计划后情况很快就变了,意义不大。

的确,现在正处于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之中,内外部环境变化之剧烈超过以往,前面所说的“计划赶不上变化”的情况的确存在。那么,是否由此就可以得出,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,可以不要计划的推论呢?

/01/ “计划过时了吗?

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“计划”,过时了吗?企业真的不需要计划了吗?

计划是协调行动、调配资源、监控进度、实现目标的基本手段,没有计划,上述这些工作如何开展?如果不做计划,那么是否有其他“替代品”呢?这是首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。

进一步,如果说到情况剧烈变化,恐怕没有其他情况会比战场上的变化更加瞬息万变。而即使是战场,也需要制定计划。卡尔·冯·克劳塞维茨的《战争论》被誉为“战略学的《圣经》”,该书第三卷第八篇专门讲“战争计划”问题,其中谈到:战争计划总括整个军事行动,并使它成为具有一个最终目的(一切特殊目的都归结在最终目的之中)的统一行动。

剧烈变化且不可预测如战争,都需要且能够制定计划,那么企业管理过程中,所谓的变化剧烈也就不足以构成不能制定计划的原因。

管理大师德鲁克有所谓的经典五问,这五个问题是:

1.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?

2. 我们的顾客是谁?

3. 我们的顾客重视什么?

4. 我们追求的成果是什么?

5. 我们的计划是什么?


在这五个问题里,计划是将前四个问题落地实现的方式。在论述计划是什么的这个问题的时候,德鲁克特别提到“计划应以适应时代变化的使命为基础”、“学习是计划取得未来的保证”、“计划应具有可持续性”。换言之,要通过不断的学习,让计划适应时代变化,从而具有可持续性。

还应当看到,近些年来,商业环境变化越来越剧烈,但同时又有一个词汇越来越多地被谈到,即所谓“长期主义”,就是长期地、持续地瞄准一个目标、做一件事情,通过长期的确定性来对抗外部的不确定性;通俗一点说,就是持之以恒。这个简单的道理也值得我们深思。

当然,长期主义必须符合趋势、深刻把握规律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家高度关注趋势,对趋势的把握就是希望能够提早布局、抓住机会,而这些都是计划性的活动。因此,越是变化,越是考验制定计划者是否深刻地认知趋势、尊重规律。

/02/ 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与核心竞争力建设

因此,越是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,越是要有定力。这个定力,就是长期主义,进一步来说,就是要持续地推进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建设。

营商环境不管怎样变化,但商业的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,就是要更好的商品或服务,与之相匹配的更低的价格,更便捷高速地送达。正是这个变中不变,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成为必要和可能。比如,京东2007年自建物流体系的时候,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,与互联网公司不匹配,但忽然间发现,京东的配送更快、服务更优,且成本更低。

如此种种,也证明,并不是外部世界变化太快了,而是很多企业恐怕本来就是水上浮萍,无根无由,因而在变化的潮起潮落之中飘荡。因此,坚持长期主义,持续推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,才是对抗变化的根本途径。而这些,都需要在明确目标之后,扎扎实实地推进。

/03/ 战略方向与授权、激励机制

当然,内外部环境的变化,也必然对计划的方式产生影响。我认为,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上去:

一是企业必须有明确的战略,并进行充分宣贯、达到认知同频。大多数认为无法做计划的企业,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,都存在着战略不清晰、不明确的问题。如果战略是清晰的,那么接下来的各部门围绕战略的层层分解也是容易的。而只有战略清晰明确,也才能够做到长期主义,否则必然走向机会主义。这一点,需要企业高层做出回应。在《战争论》中,有一段精彩论述,可资参考:

二是授权机制。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,组织的战略是既定的,而达成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却是需要因应变化而调整的。也就是说,既有的方式、经验面临着失效甚至成为桎梏的风险,这时需要一线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去达成目标。因此,授权成为必需。

现在最为流行的绩效管理工具OKR,其核心之一就是鼓励员工设定更高的目标(objectives),进一步分解为若干项关键结果(key results),并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努力实行这一目标。所以,OKR仍然是计划,其重点是鼓励创新。

三是激励机制。激励理论告诉我们,激励就是对员工所表现出的正确行为的正向强化。也就是说,人力资源部门要制定更具激励性的激励机制,去激发员工的创造性。这里不做过多展开。

总之,越是在变化的情况下,越考验组织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,是否具有清晰的战略,是否能够坚持长期主义。